10月28日,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焦宝林、金文、吕存等三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邀来到我校,在图书馆八楼学术报告厅举办“文化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服装学院院长刘让同教授主持讲座,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凌士义教授参加讲座点评,我校服装学院师生共200余人聆听了讲座。
吕存先生首先作题为《中西合璧的艺术典范——乱针绣》的专题讲座。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一种适宜绣制欣赏品的中国刺绣工艺,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吕存先生详细讲述了“正则绣”的历史发展与工艺传承,系统介绍了“正则绣”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艺术创作成就,并对“正则绣”的代表作品图文并茂地加以赏析。吕存先生现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正则绣”的技艺传承人,在中国刺绣界享有极高声誉,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
焦宝林先生随后作《设计创新的南通扎染》的专题讲座。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晋绞缬绸已经开始大批生产;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唐代,绞缬的纺织品更是广为流行,“青碧缬衣裙”成为当时时尚的基本式样。扎染技艺自唐代传入日本,近代以来在我国逐渐濒临失传,为了抢救保护并继承发扬这一中华民族珍贵传统工艺,经过焦宝林先生的不懈努力,南通扎染技艺得到继承保存和创新发展,逐步走向精致和实用并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2011年,南通扎染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焦宝林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4年,焦宝林被评为南通扎染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焦宝林先生详细讲授了扎染的传统手工艺印染工艺技法和传统扎染的设计特点,系统介绍了南通扎染的工艺创新与艺术创新,并以南通扎染获奖作品为例介绍了南通扎染的应用领域。焦宝林先生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创建有焦宝林扎染艺术馆。
金文先生最后作了题为《云锦的传承与创新》的专题讲座。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格调高雅,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金文先生从分析《红楼梦》中“晴雯补裘”的故事入手,深入探讨了丝绸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关系,系统介绍了的云锦的复杂工艺及其艺术价值,并介绍了龙袍的织造工艺与刺绣技术。金文先生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2009年被授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云锦创作及古代丝织工艺研究四十余年,被誉为“20世纪龙袍织造第一人”,具有非常深厚的艺术造诣。
当天下午,吕存、焦宝林、金文等三位大师与服装学院教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服装学院刘让同院长主持座谈会并总结点评。